- 成都優普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 電話:183-2853-8768
- 郵箱:1728748202@qq.com
- 網址:www.csxe.cn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成都現代工業港北片區港泰大道38號
當前位置:首頁>>行業動態
貴州清鎮市探索環境司法專門化之路 |
發布者:成都優普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2/5 點擊次數:1614 |
“到今年已經是這個環保法庭的第11個年頭了。從最開始的判決停止污染導致企業關停,到現在的通過公益組織監督等手段幫助企業良性發展,我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 說起貴州省清鎮市對環境司法專門化的探索,身為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的羅光黔深有感觸。
提到我國在環境司法和公益訴訟領域的探索,就不得不提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作為我國第一個環保法庭,清鎮市環資庭無先例可循,成立11年來,這個法庭用一個一個案例,一點一點向前摸索、填補空白,為法律完善提供實踐參考。
從法庭成立伊始的副庭長,到如今的庭長,作為貫穿始終的親歷者,羅光黔見證了清鎮市環保法庭這11年的歷程。
環境司法專門化的開始:
以司法的力量治理水污染
被稱為“兩湖一庫”的紅楓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庫,是貴陽市的飲用水水源。因紅楓湖水域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域,九龍治水,污染治理長期乏力,水質逐年惡化,嚴重威脅了貴陽人民的飲水安全。
2007年9月,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到貴陽調研工作時,了解到紅楓湖水污染狀況和紅楓湖地域管轄情況,當即對時任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李軍提出了成立環保法庭的想法,通過司法的力量治理水污染。
68天后,2007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個環保法庭誕生了,地址就設在了清鎮市紅楓湖畔。這契合了法庭設立的初衷:保障群眾的飲用水安全。
法庭成立后,迅速開展工作。2007年12月10日,原告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訴被告貴州天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污染侵權環境公益民事訴訟案,成了清鎮市環保法庭的第一起案子,這起案子也是貴州省首例環境公益訴訟案。同年12月27日,法庭當庭判令被告天峰化工立即停止使用磷石膏尾礦庫廢渣場,并限期采取措施,排除廢渣場對環境的影響,消除危險。2008年7月底,天峰化工主動停止磷胺生產線的生產并拆除相關設備,紅楓湖上游這一污染源徹底消除。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司法的強制力對于違法企業的震懾是非常大的。這個廢渣場之前堆了十幾年,總量到了幾百萬噸,司法判決下來后,很快就進行了清運,貴陽市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措施治理污染。”羅光黔說。
升級版貴陽模式:
通過司法的手段,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雖然司法判定的是停止污染,但企業的最終結果是關停,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羅光黔在一個個案件的辦理中,看到了局限性:公司整個關停,里面的職工怎么辦?
“做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是解決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目的是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而不是打垮一家企業。”深思過后,在后來的環境公益訴訟中,清鎮市環保法庭努力守住兩條底線:發展和環保。2015年,在審理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起訴開陽縣4家污染的化工企業時,法庭做出了另一種探索。
“在審理這起案件時,我們先是做了證據保全。之后請專家到企業查找問題,目的是讓專家從企業的角度,看污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主觀偷排還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好對癥下藥。”羅光黔介紹說,把問題告訴企業,證據也有了,企業就知道必須要整改了,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根據專家提供的思路和建議,企業會主動找公司做治理方案,方案有了,企業才能真正做好整改。
“我們在審理的過程中,也會告訴企業,我們不是來打垮你的,而是要幫助你達標排放。”羅光黔說。法庭會給企業1個月左右的時間去制定整改方案,這期間,企業相應的應急措施是必須執行的。最后方案通過專家認證后,企業與原告達成了和解。在企業后續的治理中,法官會做回訪,監督員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羅光黔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受理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多以司法手段督促企業整改,以此來達到環保要求,從而守住發展與環保這兩條底線,努力做到雙贏。“這也是現在環資庭的司法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共治:
從被動整改變成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在庭審之外,清鎮市環保法庭也在不斷探索推動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通過專家證人制度、公益組織監督企業環境達標機制等手段,達到最終減輕環境污染的目的。
2012年,審理完中華環保聯合會起訴貴州某乳制品公司水污染的案件后,企業建起了污水處理設施。為確保設施正常運行,清鎮市環境資源審判庭把監督工作委托給了第三方——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費用由企業埋單。
“沒想到,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蘭高遠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監督轉變之路:“法庭當時引入第三方監督的初衷,只是為了更好地督促企業整改。像我們中心等一些社會組織里,不乏生態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環境問題把脈問診,給出建議。”漸漸地,企業與環保社會組織間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機制,既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又治理了污染。這家乳制品公司也從開始的被動接受監督,逐步變為主動向專家尋求幫助。“自此,我們就把這種第三方監督的方式延續到了后來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 羅光黔告訴記者。
除了公益組織監督企業環境達標長效機制的建立,2018年,清鎮市還成立了綠色發展促進會。法院提供指導和服務,企業自治,力爭把矛盾消化在前面。
國浩律師(貴陽)事務所主任、公益律師鄭世紅長期關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辦理了大量環境公益訴訟。對企業態度的轉變,他也深有感觸:“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正面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在黨中央、國務院如此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企業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所增強。另一方面,現在申報一些項目是非常看重企業信譽的,有個企業就是因為污染問題被罰10萬元,而損失了1000多萬元的項目,他們自己心里也會掂量。”
雖然清鎮市在環境資源審判中有了這些大膽嘗試與積極探索,但仍面臨一些困境和難題。比如,司法與行政的權能劃分問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的管理與使用問題,專家證人制度如何進一步完善等,都需要繼續深化探索和實踐。 |
上一條:鄉村振興污水治理要先行 | 下一條:海南|基本消除96.5%城鎮內河湖黑臭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