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集中式和跨流域融合,到后來的專業化、精細化,再到如今的分散式。無論水處理走勢如何變換,分散式的內核精髓已經并將繼續影響著水處理行業的成長軌跡。
早在幾年前,分散式污水處理仍處于藍海階段。這是一種包括濕地、好氧工藝(MBR、BCR)、厭氧工藝(UASB等)在內的可持續性水處理技術,結合治理標的的實際情況與水處理設備運行設施。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分散式污水處理在實現運營靈巧、占地緊湊的特點之余,亦能滿足當地水資源回用的循環需求。 、
國內水處理綜合服務商近年來也一直深耕其間,探索分散式技術方案如何為水處理提升價值。只是,當下的水處理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擁抱分散式這一技術路徑。當前,水處理行業正處于理性成長的關鍵節點,一方面低價競爭等行業頑疾仍然困擾著水環境治理,既是優質資源又具備良好投資效益的治理標的競爭日趨激烈;另一方面,源于供給變革的趨勢,水處理設備制造下降的壓力,向專業精細發展的需求,水處理行業步入到凸顯品牌化的精耕細作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水處理產業作為環保新增長極持續良性發展?如何確保年新增治理項目保持在一個穩定合理的發展態勢?這都亟需應用技術、商業模式等創新體系驅動整個產業。
分散式意味著水處理由量向質的轉變。
當跨流域治理兼具多個治水項目,需用統一管理;當水處理設備多元繁復,難以對數據進行單一化分析利用;當運行的水處理設備難以分散的數據信息;當各類項目建設呈現“孤島”現象,難以進行有效寫作。這些都需要以分散式技術為核心,提升傳統水環境治理項目與設備運營管理效率,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分散式意味著水處理趨于精細化態勢。
無論是污水處理設備的高精度、水環境治理期間的高精度,還是數據采集的高精度、對流域環境質量實時監測的高精度。正是分散式應用方案的落地,使得治水綜合服務能準確捕獲流域動態,獲得更為精準的分析數據,同時助力打造水環境治理生態圈。
通過量體裁衣的測量手段,通過根據具體實際情況擬定的技術路徑,按照流域特色選取合理的污水處理設備,智能化設計與建設管理方式助力提升治水效率。不論是在污水處理設備方面新增智能化應用,使其適時感知流域環境;還是在項目建設期間進行“一對一”式運行,分散式思路在水處理領域的應用可進行基于不同環境下的對癥運維,這也正是精細化治理的基礎,是進一步提升治理效率的必要前提。
分散式意味著水處理趨于個性化治理。
如今與地形、水文特征相伴的分散式處理趨于定制化態勢。無論是針對流域環境中河湖資源進行分析研究,還是選擇合適的水處理設備以及應用路徑;無論是提升對應的治理技術效率,還是探索因地制宜的混合策略,正是分散式污水處理的應用,讓水環境治理能夠更為精確的契合流域需求,并提供與之對應的整體解決方案,釋放治水品牌化效益潛能。
因此,在改善農村污水處理治理、平衡流域治理與供需側需求、打通綜合流域治理需求供給方面,分散式路徑完全可以給污水處理帶來新氣象。
(注:文章來源于慧聰360水工業網)
|